9月23日,中科院院士陳凱先在“第九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上慷慨表示,中國新藥正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黃金十年。
在這背后,是食藥監總局早在2017年6月即已披露,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正式批準食藥監總局成為其全球第8個監管機構。這意味著中國藥物進入國際市場的道路更少坎坷。
當然,這也意味著中國本土藥企與跨國藥企的競爭或將迎來正面對抗。上海醫藥集團總裁左敏對此比喻說:“把我們本土企業比喻(為)足球(隊)的話,(原本)還是在亞洲二流市場拼打的,(卻)一下子扔到了世界杯的決賽場上比賽?!?。
在與會者中,中國醫藥創新環境逐步向好成為共識之一。同時,各位大咖也就如何提升國內藥企的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全球創新、整合度、配套措施的三大提升路徑。
研發仍存在巨大差距
醫藥產業近年來被資本熱捧,而醫藥產業也用數字證實其作為朝陽產業的前景。
陳凱先在會上介紹,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已居世界第二,如果以美國的水平為基準值100,中國的相對規模在2008年是14,2013年是29,2017年是45,中國醫藥產業的規模增速可見一斑。隨后,陳凱先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從仿制為主走向創新為主,從制藥大國走向一個醫藥強國?!?/p>
但新藥研發之難也有目共睹:成功研發上市一個新藥平均需要10~15年,花費達26億美元,近年來,由于臨床試驗越來越復雜、規模變大、早期失敗率更高等原因使得新藥研發費用走高。
而且,中國本土藥企與跨國藥企在研發投入方面有難以忽略的差距,“‘羅氏’去年100億美金,我們上海醫藥去年大概8個億(未說明幣種)左右,這么一個數量級的差別,以后是產品為王,創新為王的時代,怎么去面對他們競爭?”左敏在圓桌對話環節提出了這一問題。
不過,雖然中國醫藥企業尚難在研發投入總量和平均強度上與全球知名藥企匹敵,但在研發投入強度方面,中國也有龍頭上市醫藥企業已接近部分全球領 先的企業。
陳凱先所列的數據顯示,以2015年為例,資金實力較為雄厚的中國上市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前10名共計投入50.69億元,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約5.95%,而位于第 一的恒瑞醫藥的研發投入強度為9.57%,可與全球前十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的末位公司媲美。
提升國際競爭力三大路徑
食藥監總局加入ICH,對中國本土藥企而言無疑是一個新的形勢。食藥監總局的文章中提到:加入ICH,“將推動國際創新藥品早日進入中國市場,滿足臨床用藥需求,同時提升國內制藥產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p>
中國本土藥企將在食藥監總局加入ICH的帶動下走入國際化競爭,如此競爭形勢自然要求提升創新能力。對于未來創新的路徑,周虹的觀點是應當創新全球化,“瑞士那么小的國家都是靠瑞士的科學家嗎?不是的,是要全球的科學家、全球的創新、全球的市場,才能做成今天那么大”。
就創新全球化,康弘藥業總裁郝曉峰則特別提到了配套措施?!氨緛砣蚧瘧撌撬角?,但是遺憾的是水到了渠沒成?!焙聲苑灞硎?,中國的市場規模在理論意義上應占全球20%,生產和研發的內動力理應充足,但現狀卻不是如此。未來加入ICH后,直到配套政策跟進修改后,中國的“渠”打開了,醫藥創新全球化才算是水到渠成。
全國政協常委何維在談到提升藥企的競爭力時指出:目前中國醫藥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影響醫藥產業發展,同時也不利于中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藥企。截至2015年底,中國有藥品生產企業5065家,但銷售上億元的不足20%,而前100強企業的銷售收入占總比僅30%左右,產業集中度低。因此,他提出,應對“支持具有創新能力和特色資源的中小企業通過重組上市、聯合等多種方式做優做強。推動產能整合?!?/p>